登录/注册
  • 首页
  • 专业文章
  • RQ商城
  • 消息中心
  • 连接设备/上传记录
  • 登录 注册
首页 专业文章分析 | 2025北京马拉松 RQ跑者数据解析

分析 | 2025北京马拉松 RQ跑者数据解析

跑者数据解析
作者:RQ教练 日期:2025-11-14 11:29:52 浏览:42
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983df24d2589.png

  分析 | 25年北马RQ跑者数据解析

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9e54c3b513005.png

图片来自官网,侵删

2025北京马拉松,有32,000名跑者(参赛名额,实际人数略少),奔驰在国马的赛道上!北京也为这一场盛大的跑者盛事,准备了近乎完美(低温、无风、暖日)的天气!

天时,搭配着赛道优化的地利,将国内单场比赛破三人数,一举拉高到4,764人(根据跑步研究室推论,实际破三人数在4,759~4,764)。这一人数不只是突破北马2024年的3,004人,也高出原先国内单场破三人数最多的2024无锡马(3,423)1300+人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9e7158a8a2020.png

图片来自官网,侵删

破三的终点前,满满的都是每一位坚持训练,在赛道上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,充分压榨释放后的跑者。

目前最新历年赛事破三人数排名: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9e8ba534f5117.png

历年破三榜单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30d6edb4384.png

RQrunner

RQ跑者,同日,除了北马外,还有另外一场也是众所瞩目的杭州马拉松;根据使用RQrun平台,上传同步11月2日比赛记录的跑者数据,以下整理与统计*1,提供大家参考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9ea7bc53c3384.png

*备注:

1. 数据统计,以11/2 18:00前;同步至RQrun平台的纪录为统计基础。

2. 全马人数,以主办方额定报名人数为计算依据。

3. 成绩计算,以手表整笔记录时间为比赛时间。

4. 所有数据,皆经去敏处理,以分组或全体进行统计,不针对个人数据展示,目的是与跑友分享不同成绩阶段,跑步相关数据间差异性,作为后续科学训练参考依据;若希望排除不纳入统计,请来信告知 (support@rq.run)。

根据RQrun平台记录的历史最佳成绩,今年参加北马的4,475位RQ跑者,有1,518位PB成功;杭马则有378位跑者PB,取得了个人成绩上的突破,夏训的努力,收获甜美的果实!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9eca667e57015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3f11c471033.png

破三比例

北马破三跑者中,同步记录至RQrun的比例,男跑者有1,502位,女跑者有24位,占全体破三32%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87f07a43309.png

进一步来看,破三成绩分布,主要集中在最后5分钟,78%;其中,最后一分钟(2h:59m)内越过终点线破三,一共有151位,9.8%。

再由另一个角度来看,1,526位破三跑者中,有76位跑者为“首破三”,占比4.9%;杭马RQ跑者,则有276位破三,其中11位是首破三跑者。恭喜首破三跑者在11月2日完成了目标!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9eb97735195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52219c75492.png

数据分析

接下来,小编进一步整理跑者数据,提供作为训练/备赛参考。男生以2:40、3:00、3:30和4:00作为分组依据,女生则以3:00、3:15、3:30和4:00作为分组依据。成绩分布的比例,男跑者平均完赛成绩3h:22m:55s,女跑者平均完赛成绩3h:53m:11s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b31db761010.png

男跑者成绩分布集中在2:40~2:59(A组),加总A+和A两组,占比居然高达40%,北马果然是破三跑者的秋季目标赛事。另外一方面,女跑者部分,增加了以3h:15m为分水岭,通过数据的统计,一起来看看不同成绩区间有何差异。
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66b63f77368.png

RQ跑力分析

RQ跑力,当前跑力(排除最高与最低五位)范围、中位数和该组平均成绩。长距离赛事,过程中,有各种不同的变数,外在环境或自身训练状态等等,都会对最终成绩造成影响;因此,有比赛型选手,也看到有表现失常的情形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cb0b8a03573.png

2025北马 · RQ跑力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ddd91334063.png

2025北马 · RQ跑力(女)
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7d9f9fc9610.png

训练负荷分析

根据历史统计数据,一场全马比赛训练负荷,介于90~120之间。成绩好的跑者,跑步经济性高,在适当分配体能前提下,以更短时间完赛,一场比赛的总训练负荷可以看出明显较低,更高效率的分配、使用身体能量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6f51fdc92875.png

2025北马 · RQ训练负荷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05e9a008303.png

2025北马 · RQ训练负荷(女)

虽然单场比赛的总训练负荷低,但是并不代表A+/A组选手过程轻松;因此,由心率值/心率区间(采用储备心率区间)进一步了解不同组别跑者,在运动过程中,承受的运动强度差异。(总训练负荷代表一场比赛,承受的总压力/负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1c149409687.png

2025北马 · 心率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344540a8363.png

2025北马 · 心率(女)

以分组平均值,A+/A组跑者,经过周期科学训练,具备了能持续在高强度状态下推进的能力;相反,C/D组的跑者,当体能储备不足时,很容易遭遇前半程能量输出过高,以致于后半程停下脚步,或是跑走结合的状态,因而平均心率较低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46e9ff83433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8c86eb96255.png

心率区间变化

此外,我们进一步来看看,各组跑者,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率区间变化,每十公里,计算一次心率区间平均。

由心率区间平均值的变化趋势,可以看出今年北马起跑时温度只有5℃的影响,对比今年初的无锡马拉松,无论男女跑者,前10公里的平均心率区间,最低都有2.1;而我们看到北马男跑者,最高也没有超过2.1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虽然温度低,可以让核心温度维持低档,延缓疲劳的累积;但相反的,起跑心率低,也代表着热身不足,未能充分激活身体各肌肉群,运动效率上将大打折扣。

我们观察到:

1

男跑者,A+/A组,心率区间变化几乎一致,唯一差别是,A+组跑者,最后冲刺阶段,心率变化更小,能以更省力的方式抵达终点。女跑者,则是A/B组心率变化走势一致,也就是sub3:30这一成绩段。

2

前10公里,A+/A组,甚至B组跑者,前10公里的平均心率区间相较C/D组跑者高,代表很好地利用赛前的时间,充分进行热身,让身体在一开赛,可较快地进入高效运动状态。

3

 B/C/D组跑者,都有出现心率下滑的情形,只是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,成绩相对理想的跑者,B/C组,仅有微幅下滑,出现在最后10公里左右。但D组跑者,过半程就出现心率下滑,合理堆论,此时,对于体能储备不足跑者,已开始陆续出现抽筋,肌肉疲劳等情形,进而停下了脚步缓和,心率也随之下降。

因此,在前半程 - 体能充沛阶段,如何压住配速,持盈保泰,为后半程的输出保留体力,是重要的比赛策略之一,也需要纳入平日训练计划中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5d8ad951664.png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6fbedf11738.png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a8920ca4746.png

步频/步幅/触地时间

以下比赛数据统计,不考虑不同设备间的差异性,以原始数据为统计基础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91885cd9785.png

2025北马 · 步频/步幅/触地时间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a2aafe29228.png

2025北马 · 步频/步幅/触地时间(女)

上述表格中,成绩越好,步幅越大,触地时间越短;这需要强大的下肢刚性与核心力量,让跑动过程中,身体滞空(腾空)的时间延长,在相对低的步频情形下,跑动经济性最佳。

另一方面,跑步技术,可通过不同配速区间的步频来判断;当配速区间1/2/3之间的差异越小,表示跑者可通过跑步技术与核心力量,加大前倾角度,提高后脚拉起高度,进行速度的提升,而不需要提高步频提速。(可在APP中,分析->技术,查看或是比对不同时间段,不同配速区间的步频平均值,了解跑步技术的变化)

以下是各组跑者,在赛前30天,配速区间1/2/3的步频平均值,可以看到,成绩越好跑者,不同配速区间的步频差异越小,也表示成绩好的跑者,提速过程,步频基本上维持不变,借助身体核心力量,后脚拉起更高,前倾角度更大(上半身垂直与着地脚形成的角度,不是上半身向前倾倒),延后前脚落下时间,创造更长腾空时间,进而步幅增加,配速提高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b669bcb7554.png

赛前30天 · 步频平均值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c76c9854094.png

赛前30天 · 步频平均值(女)

跑步技术训练,进阶的关键是利用核心力量控制身体的移动,不单纯通过增加步频提速;因为过多的增加步频,反而增加了体能的消耗,经济性下降。RQ五力中的技术指标,即以配速区间1/2/3步频的“差异值”,进行跑步技术的评估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7e3117171862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b5dc3e22597.png

体能分析

体能值越高,代表周期训练过程中,训练量相对较大,相对规律。虽然统计数据显示,体能值“训练状态指数”,A/B组跑者,在赛前减量,让状态指数回,疲劳最低,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,参加比赛,更容易跑出好成绩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03db3ce5464.png

2025北马 · 赛前体能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14bf7423966.png

2025北马 · 赛前体能(女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28556713681.png

2025北马 · RQ破三跑者体能分布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414abc25948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cdc3ac41241.png

赛前训练

A+/A组跑者之所以能有好成绩,都是自律坚持训练的成果,以下针对各组跑者在赛前4周,以及赛前5~12周,平均周跑量/平均周训练负荷,以及训练强度值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5615ada6950.png

2025北马 · 赛前训练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666620b2649.png

2025无锡马 · 赛前训练(女)

*强度:(负荷/距离),代表每公里训练带给身体的训练负荷与刺激程度。

赛前5~12周,一般由基础期,逐步增加训练量,进入巅峰期。训练内容也由有氧训练,逐步转变为速度训练、速耐力训练。A+/A组跑者,在5~12周,平均周跑量达到90~125公里,几乎是D组跑者的2.5~3倍,但若以每公里强度来看,A+/A组跑者反而是最低的。

虽然A+/A组跑者周跑量大,但每公里强度低,身体所承受负荷,不比B/C/D组的跑者高,因此,身体能更好的恢复,也就能以更好状态进行高强度/短时间的课表。

反之,跑者容易陷入跑量焦虑,在没有规律训练计划,同时周训练量不足状态下,常常希望借助一次性的高强度或长距离,来弥补训练量不足,降低跑量焦虑,但却造成了反效果,突然的高强度/大训练量更容易受伤。因此,规律周期训练是长距离运动的重要关键与基础。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adeeba918783.png

配速稳定度

北马,如前所述,天时地利,低温、无风、平缓赛道(累计爬升<90米)! 

而此优势,也在跑者的配速稳定度上,明显展示出来。尤其是A+组男跑者,变异系数低至0.0091,全程匀速完成比赛。其他如A/B组跑者,后半程配速虽有些许下滑,但幅度不大,多能稳住配速直到终点。

另一方面,C组跑者过半程后,配速下滑较多,幅度都在可控范围内。但D组跑者,则在过半程后,出现了配速大幅下滑情形;这与我们先前分析心率区间变化趋势一致,配速下滑,运动强度下降,或出现走走停停情形,最终呈现在心率区间的数值下降。

整体而言,通过RQrun APP的进阶成绩预测,将当天起跑的温度、湿度与赛道累计爬升输入,可以了解对于比赛成绩的影响,更好的制订比赛策略;起跑不躁进,稳稳的启动热身,压住配速,预留充足体能,一定能微笑进终点!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7d153d92639.png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8e37aa02858.png

2025北马 · 10K配速变化/变异系数(男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aea05dc1548.png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c04cc884009.png

2025北马 · 10K配速变化/变异系数(女)

article_img/2025-11-14/6916d8d5312279833.png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(0)
(0)
用户留言

最新文章
  • 分析 | 2025北京马拉松 RQ跑者数据解析

    2025-11-14 11:29:52

  • 文学 | 2025年夏训营文学奖(二)

    2025-11-06 16:25:25

  • 文学 | 2025年夏训营文学奖(一)

    2025-10-27 17:46:40

  • 知识 | 温度和爬升会影响PB吗?

    2025-10-21 11:10:07

  • 人物 | 比赛型的破三选手

    2025-10-14 17:58:26

热门文章
  • 找到自己的心率区间

    浏览:75423

  • 训练状态|指数到多少最适合比赛?

    浏览:65711

  • 如何缩短触地时间?

    浏览:60955

  • 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径:间歇训练

    浏览:36367

  • 跑步时触地时间要多短才算好?

    浏览:34278

标签列表
  • 训练日志
  • 补给
  • 训练营
  • 训练量
  • 严肃跑者专访
  • 肌氧饱和度
  • 马拉松历史
  • 马拉松数据解析
  • 成绩预测
  • 马拉松比赛
  • 训练强度
  • 赛事2.0
  • 跑姿分析
  • 营养建议
  • 连接wahoo
  • 连续跑训练
  • 间歇跑训练
  • 交叉训练
  • 减量和恢复
  • 马拉松记录历史
  • 跑者比赛数据
  • 跑到肚子饿
  • RQ官网
  • 跑步故事
  • 跑者特别企划
  • 我和跑步的故事
  • 跑者数据解析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会员权益
微信公众号
小红书

下载 RQrun手机应用

App Store Android
Copyright © 2018-2025 东莞羽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18076431号 服务条款 隐私权政策
回到顶部
常见问题 名词说明 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