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“俗人”的信念》
跑者 曹金科 【什么是“严肃跑者”】 - 你认为什么是严肃跑者呢? 主流“严肃跑者”的定义通常是跑圈里坚持和自律的代表,有着明确的成绩目标,并围针对目标制定完整的备战方案以及训练课表,且有着强执行力的优秀跑者群体。 我个人认为的严肃跑者有个更重要的前提,那就是对自我的严肃评估和认知。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制定个人的目标和训练计划,才是真正的严肃跑者。毕竟,每个人的身体条件,工作生活情况都不一样,先定目标成绩,然后套用传统的或者他人的训练计划,硬吃课表,伤病必然等着你。伤病带来的停训,又会破坏整个系统训练,反反复复,恶性循环。 所以,我对严肃跑者的定义是,能分析自我数据,认真评估自我,能合理制定目标,且按计划训练,根据状态灵活积极调整,状态不佳宁可躺平也杜绝受伤,人生如马拉松,欲速则不达。 【分享我的跑步故事】 - 一次次“俗人的信念”上头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RQrun的小伙伴们不正经地聊聊跑步这件事。 当初因为什么机缘开始跑步,很多人为了健康,为了完成马拉松,为了减肥……可能我就是纯粹出于无聊,还记得2015年的第一次跑步,好像是1.2公里,力竭了。断断续续跑了几次,觉得自己要是能不间断一口气跑下5公里,那就无敌了。但当时其实也没报太大的希望,或者说也根本没真正把完成5k当做一个真正目标去跑,因为知道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坚持做一件事的人。可能过几天也就不跑了。 就这样不设任何目标,期间热衷败跑步装备,就这样反倒慢慢地持续跑着,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跑步的快乐。久了发现渐渐成了习惯。 到现在依然觉得,但凡一件事情需要“坚持”才能去完成的,必定是需要“克服”困难,需要努力,甚至是“痛苦”的。但只要变成习惯,也就无所谓坚持了。习惯成自然吧。 跑久了后,自然会关注马拉松比赛,作为一个俗人,免不了被“人生必须要跑一个马拉松”之类鸡汤影响。这时候才开始有了个具体的目标,计划能跑个全马。然后就是开始“认真”备战,首马选了2016年香港马拉松,4小时50分完赛,异常痛苦,跑完当晚浑身疼痛,彻夜难眠。此后的几天,的的确确太酸爽了,完赛就是胜利,但我可算是完成人生首场马拉松了。 当时业余跑者“破4”是一道分水岭,同样,作为一个俗人,开始奢望自己有朝一日能“破4”,只要破4,吹一辈子。有了明确的目标成绩之后,一切都围绕破4进行常规训练,根据马拉松配速539,再推算有氧配速,强度配速,煞有其事地“严肃”训练。2017上海马拉松402完赛,依然疲惫不堪,终究还是没能跨过那道坎。 2017年上马 不甘心这“2分钟”的差距,于是开始认真复盘分析自己平时的跑步数据,比赛数据,薄弱点在什么地方。从自己的数据中开始找到一些训练状态的规律,但又只有个人的数据样本,无法更好地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,直到遇到了RQrun。 RQrun给出的跑力值、当前跑力,训练负荷......都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训练状态,最常用的RQrun两个指标就是即时跑力和当前跑力,只要即时跑力高于当前跑力,就是正收益,要不然就会觉得“白跑”了。 当然,即时跑力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睡眠状态,工作疲劳,心率漂移等等,但只要整体趋势向上,就没什么问题。2018上海马拉松,再次挑战破4,按着RQrun的比赛策略,比赛全程只看心率,控着心率跑。意外负分割330.25完赛。 2018年上马 站到了330的门槛上,只差25秒。俗人再次上线。“只要跑进330,吹一辈子”。 随着RQrun APP支持的设备越来越多,一次次优化后,算法和体验都提升了不少,RQrun中有个特别好用的工具就是测量自己的有氧能力,在自己的有氧配速内能跑到优越甚至菁英,再考虑提升自己的有氧配速,可以打下坚实的有氧基础,有氧能力是大基础,对业余跑者而言,作用远远……远超强度训练。 全马30K后,游戏才刚刚开始,有氧基础扎实与否在30K后都会告诉你答案。 2019上海马拉松,信誓旦旦跑进330,人算不如天算。2019年异常高温,心率数据明显超出比赛策略,跑了半程我就交卷放弃了。2019上马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,因为果断放弃跳车,停下来吃喝,实在是太爽了。在这里提醒下小伙伴,谨慎跳车,跳车会上瘾,因为真的爽。 2019年上马 2020杭州马拉松,修改了赛道,整体降低了难度。一切顺利,天气,气温,心率,RQrun提示状态,跑力,万事俱备。毫无压力上赛道,319完赛。全马跑完RQrun提示整个训练指数只有70多点。理论上这全没达到全力跑的状态。一场全马认真跑到刚刚好,应该差不多是100点出头。但我非常喜欢这样留余量的跑步状态。能PB,又完全不影响第二天的生活,更谈不上受伤。毕竟作为业余跑者,跑步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。 2020年杭马 对于未来成绩? 就这样慢慢提升,有朝一日,破个3?有RQrun在,应该不难吧。
|
|